编者按:
此次新华社摄影记者们拍摄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图片引起网友们热烈反响。大家都很好奇,新华社播发的这些“神图”都是怎样拍摄出来的。我们请来了这些“神图”的创作者,与大家分享“神图”背后的故事。
在此次大会上,教练机梯队拉出彩烟飞越天坛祈年殿上空的震撼画面,引发热议,全网刷屏。
拍摄这张照片的人是新华社记者赵子硕,以下是他为我们带来的现场独家内容。
在此次报道中,我与同事丁洪法共同负责天坛公园点位的拍摄任务,目标是捕捉空中梯队与天坛地标同框的标志性画面。
新华社记者赵子硕。
首次参加演练时,我对空中梯队的实际飞行高度缺乏概念,空中护旗梯队飞临之际,我选择在祈年殿景区内进行拍摄。但由于直升机飞行高度较低,成片效果并不理想。
于是我调整了拍摄策略与动线:决定在护旗梯队飞过时,于距离祈年殿较远的丹陛桥上用长焦镜头拍摄,并利用随后的间隙迅速转场至祈年殿景区,拍摄后续空中梯队以及最关键的“拉烟”瞬间。为此,我于当天实地踏勘,测算出两个点位之间步行约需10分钟。
当天清晨5点半,我们便抵达祈年殿附近拍摄日出。7点多,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聚集在丹陛桥中轴线上,架起设备等待拍摄。
9时45分左右,空中护旗梯队悬挂党旗、国旗、军旗和巨幅标语飞越天坛,顷刻间快门声此起彼伏,众多游客、摄影爱好者无不将目光和镜头投向同一个方向。
9时50分左右,我通过相机即拍即传技术,迅速将照片传回编辑部。
随后,我拿起设备一路小跑开始转场。10时2分,顺利抵达祈年殿景区院内。10时14分开始,一波又一波战机随轰鸣声由远及近飞越天坛。当7架歼-10战斗机拉出14道彩烟划过苍穹飞来时,我屏住呼吸,透过取景器紧紧追踪它们的轨迹。当祈年殿流光溢彩的弧形金顶与教练机的矫健姿态在镜头中交汇时,我持续按下快门,连拍至其完全飞出画面。
天坛,原是祈愿五谷丰登的圣地,如今已成为国泰民安的见证。这份岁月静好,也来自划破长空的战鹰们的忠诚守护。“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新华社记者,很幸运能与如此多懂得浪漫的中国人,在这一天、于天坛,共同见证了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记者:赵子硕
编辑:程婷婷、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