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题:展国之威仪 铸军之荣耀——走进阅兵场上的仪仗兵
李秉宣、王春涛、邱婧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礼炮鸣放队、国旗护卫队、阅兵标兵、仪仗方队等仪仗官兵作为国家级仪仗司礼部队,彰显着大国威仪,组成了阅兵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礼炮鸣放队:盛典首鸣 振我国威
3日9时,56门礼炮鸣放80响,拉开了纪念活动的序幕。
礼炮鸣放队每门礼炮有3名炮手,共168名官兵。礼炮呈“八”字形排列在正阳门北广场东西两侧,每侧28门,炮口分别朝向东南和西南。礼炮北侧,牵引车呈“一”字形排列,与礼炮共同组成“八一”字样。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礼炮在天安门广场鸣响。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礼炮鸣放队队长李金柱说,56门礼炮,寓意全国56个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80响,寓意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至今已走过80年历程。
礼炮鸣放彰显着国家威仪,对队员们提出极高要求。礼炮鸣放间隔3.78秒,80响必须在299秒内全部鸣放完毕。
二级军士长、火炮维修技师张生鹏已经是第5次在天安门广场执行礼炮鸣放任务。他负责通过控制车中的7块屏幕实时监测每门礼炮的状态,保障任务顺利实施。
“不管是在台前还是幕后,‘振我国威’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张生鹏说。
国旗护卫队:升好第一旗 凝聚爱国心
由222人组成的国旗护卫队,英姿勃发,步履铿锵,护卫国旗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向天安门前高耸的旗杆行进。
将镜头拉近,队伍中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政治委员杨京伟介绍说,执行此次任务的官兵中,“00后”占比超八成。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国旗护卫队在行进中。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方队行进过程中,要经过2次队形变换和4次步法变换。手持军刀走在国旗正后方的陆军分队长刘永久既要走好自己的步伐,还要下达7次指挥口令。
“每个动作都已经练成了肌肉记忆。”刘永久说。
礼炮鸣毕,全场肃立,伴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升旗手张威升起了国旗。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凝聚着亿万国人的爱国心。”张威说。
一次阅兵任务,一次精神洗礼。
今年19岁的李政阳是方队年龄最小的战士。“我们护卫的国旗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只能用最完美的表现告慰先烈。”李政阳说。
阅兵标兵:米秒不差当基准 动作规范立标杆
随着“标兵就位”一声令下,60名阅兵标兵入场,阅兵式正式开始。
阅兵标兵个个是优中选优,他们既是礼兵,也是标识。分列式开始后,他们为参阅官兵提供行进时的参照。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标兵就位。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只有军事过硬的队员才能成为标兵。”队长孙学谦说。
摆臂、踢腿、砸地,60名标兵成梯次同时向天安门两侧行进。从入场到最后一名标兵完成最后一个动作,精准无误,米秒不差。
排头兵陈禹帆要走85步,是标兵中行进距离最长的。“在总长386米的标兵线上,我们背向行进,要达到节奏精准、整齐划一,需要成千上万次磨合。”陈禹帆说。
李宏鹏的点位身后就是天安门东侧华表,他的行进距离最短,只有一步。尽管如此,李宏鹏每天跟其他队员一样都要训练超过10个小时。
“当钢铁洪流从我面前经过,身体都随之震颤,我为国家的强大而自豪,为自己是一名军人而骄傲。”李宏鹏说。
仪仗方队:高擎旗帜 引领受阅
仪仗方队是阅兵分列式中的第一个方队,他们高擎党旗、国旗、军旗,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仪仗方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官兵抽组而成。近年来,这支被中央军委授予“军旅标兵”荣誉称号的部队,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重大任务。不少队员还曾走出国门参加俄罗斯、越南、白俄罗斯等国的阅兵庆典。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赵丛鹤的位置是第一排面的基准兵,也是整个方队公认的重要点位,每一个排面的基准兵都要向他看齐、向他对正。
“横看一条线,竖看一个人”是仪仗方队的标准。“阅兵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身体素质的比拼,更是军人意志的较量。”赵丛鹤说。